天地靈氣·逍遙巫溪——巫溪歡迎您!????“天地靈巫,融水匯溪”。巫溪由此得名,古稱“上古鹽都”,今譽“峽郡桃源”。地處渝陜鄂三省市交界處,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南近長江天險,北臨巴山要隘,是北方經陜西進入長江三峽的重要門戶。全縣幅員面積4030平方公里,轄32個鄉鎮(街道),戶籍人口54萬。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三峽庫區移民縣,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藥材生產紅旗縣”等殊榮,為長江三峽“黃金三角”文旅協同發展示范區。202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5.3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49億元、增長14.6%。巫溪,是“巫巴文化”的故鄉。始建于漢建安十五年,歷代政區迭變,曾設縣郡監州,先后命名北井縣、始寧郡、永昌郡、大寧監、大寧州、大寧縣、巫溪縣。悠久的歷史積淀了厚重的“巴風巫韻”,曾創造出“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的輝煌,孕育了神秘的巫文化、鹽文化。是中華烤魚文化的發源地,古法技藝味美鮮香、享譽全國;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寧廠古鎮,寶源山天賜鹽泉亙古不竭,古法制鹽技藝傳承千年;...
查看更多
  • 街鎮簡介 柏楊街道地處巫溪新縣城核心區,因境內有柏楊河而得名,為全縣行政、經濟、文化中心。柏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是縣委、縣政府派出機構,于2011年3月2日成立。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公里、南北3公里,轄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市規劃面積4.5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41平方公里,建成小區65個,基層治理網格76個。街道核定編制51個(其中:行政編29個、事業編22個),行政實有人員26人,行政空編3個,事業實有人員21人,空編1人。黨政內設機構5個,事業單位5個,派駐機構1個。轄白馬、墨斗、豐益、新華4個社區38個居民小組,34個黨支部,537名黨員,轄區有總住戶1.5萬戶,常住人口6.8萬人。境內有白馬公園、柏楊河濕地公園等自然休閑文化景點。柏楊街道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正圍繞全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獎,打造“森林之城、寧靜之城、靈動之城”,努力建成開放、創新、宜居、宜業、宜游之地。
    查看更多
  • 鳳凰街道簡介 鳳凰街道距縣城6公里,海拔218-828米,東西橫11.64公里,南北縱7.78公里,幅員面積48.71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2個社,戶籍戶數7710戶,人口21258人,其中農業人口12688人;有15個黨支部(2個非公1個老年),共有黨員571名;有耕地面積1.66萬畝,林地面積3.8萬畝。全街道有專業合作社32個,成員4073人,種植業19個,畜牧業7個,林業3個,漁業1個;有家庭農場24個。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全街道10個村6918戶共有承包地33309塊,1.863426萬畝。全街道有企業350家,其中危化物品行業30家,制沙行業4家,建材行業2家,木材加工廠4家,制磚行業3家,汽修行業3家,電站3家,水庫1個,超市5家,學校7家,駕校2家,地災點5個,敬老院1家,養老院1家;轄區內柏楊河,小溪河貫穿全境,柏楊河主要支流冉家溝,流經木龍、石龍村,在七星村匯入柏楊河。
    查看更多
  • 城廂鎮基本情況簡介 城廂鎮位于縣城周邊,幅員面積146平方公里,轄15個村、1個社區,79個村(居)民小組,現有人口2.3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寧河街道先鋒路118號。地形以山地為主,境內山大坡陡,海拔200-1860米,年平均氣溫18℃。現有耕地20697畝,林地16萬畝。2024年以來,本屆黨委政府全面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立足區位優勢,深入實施“1235″發展戰略,即:圍繞1個目標-建設全縣生態特色效益農業示范鎮,打造縣城后花園,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突出2大重點,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重點,狠抓“3大產業”——全縣保供蔬菜基地建設、李子基地建設、畜禽養殖基地建設;提升四季旅游,打造以“春賞花、夏摘果、秋休閑、冬團年”為特色的城周旅游基地;做實五個保障-以基礎建設為支撐保障、以安全穩定為基礎保障、以綠色生態為環境保障、以民生實事為發展保障、以黨的建設為組織保障,走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經濟相得益彰的路子,努力與全縣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查看更多
  • 街鎮簡介 菱角鎮位于巫溪縣城以西21公里,東西橫7.5公里,南北縱8公里。2005年9月,原菱角鄉、大同鄉合并為菱角鄉;2015年12月,菱角鄉撤鄉設鎮。菱角鎮幅員面積57.73平方公里,轄14個村、1個社區,86個社,總戶數6114戶,總人口2.38萬人,常住人口1.6萬人,耕地3.1萬畝,林地4.2萬畝。呈低梁、頂坪、深谷、臺地、梯田,山丘、平壩相間地貌,西高東低,海拔高320米—950米之間。平均氣溫在15℃之間,年溫差30℃左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別適宜人群居住。自然生態良好,有神奇景觀千年“藤纏樹”,是鄉村旅游的避暑勝地;水田村肖家河享有“貢米之鄉”的稱號;全市最大的“大寧河土雞”種源養殖基地重慶騰展家禽養殖有限公司落戶。全鎮村級道路里程400余公里,硬化250余公里;鎮內現有初級中學1所(共有在校中學生330名,教職工45名),中心小學2所、村級校點4個(共有在校小學生938名,教職工86名),郵政代辦所2所、農商行分理處2所、衛生院1所。
    查看更多
  • 勝利鄉簡介 勝利鄉,有總住戶3058戶,總人口11793人,其中城鎮人口3131人、農業人口8662人,男性6365人、女性5428人;18歲以下人口2442人、60歲以上人口3388人,農村勞動力7384人。全鄉實現財政收入15萬元,財政支出15萬元;耕地面積1611.9公頃,以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為主。糧食總產量0.6719萬噸。其中玉米0.305萬噸。生豬出欄0.3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家禽出欄6萬羽、存欄4萬羽。農業總產值0.967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914元。工業以農產品初加工為主,有鄉鎮企業150家左右;鄉鎮企業總產值3000萬元左右。有鄉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8處,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10000冊左右。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30人左右,專任教師2人;小學1所,在校學生346人,專任教師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分別達100%、100%、100%。有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8個。床位30張左右,每萬人擁有病床25張,專業衛生人員15人左右。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6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50%。有學校簡易體育場1個,100%村社安裝健身器材。鎮境內有新鎮公路、勝塘路過境,99%行政村和村民小組已通公路。日發客運汽車12班次,日均容量204余人。有郵政網點1處,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650戶左右,移動電話用戶12000戶左右,互聯網用戶1000戶左右。有線電視用戶1000戶左右,入戶率40%。鄉政府駐地集鎮面積69平方千米,主要街道有新鎮路等,道路總長度220千米。建成居住點2處、100棟左右、100戶左右。有自來水廠2座,年供水43.2萬立方米左右。有公共廣場9個、2500平方米左右,公共綠化面積8500平方米左右。勝利鄉獲得國家級衛生鄉鎮。
    查看更多
  • 寧廠鎮簡介 一、基本情況寧廠鎮位于巫溪縣城東北部,大寧河上游,幅員面積97.2km2,海拔230-2500米,有耕地6300畝,林地4.84萬畝。轄6個村4個社區,共3417戶7926人,常住2526人。鎮情可概括為:一是區位優勢明顯。距縣城僅11公里,是巫城路、巫十路、巫恩路的匯合之地。二是文化底蘊深厚。巫文化、鹽文化和紅色文化交融,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寧廠古鎮和重慶市傳統村落貓兒灘。三是旅游資源富集。古鎮、鹽泉、靈巫洞、大官山、大寧河五大景點薈萃,旅游發展潛力巨大。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一)基礎建設健全完善。建成了到古鎮、大官山、鄧家村6.5米幅寬的三條交通動脈,村級道路通車107公里,其中硬化86公里,社社通路。水資源豐富,戶戶通自來水。電力、電視、電訊全覆蓋。垃圾中轉站和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二)產業發展多點開花。全鎮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近年發展蜜柚350畝,脆李1100畝,軟籽石榴300畝,核桃800畝。引進企業入駐,花栗脆李率先開展水肥一體化管理和避雨栽培,鄧家香菇園建成標準化廠房和自動化生產線。鄧家、薅坪、花栗三村的鄉村旅游已初具雛形。集中管護中蜂1200群,建成蜂蜜流水線加工包裝車間,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現有小學1所,在校學生42名。有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室6個,醫保參保率保持在90%以上。340戶脫貧戶、486名殘疾人、81名特困人口動態監測到位,現有低保395戶550人,新建敬老院主體完工。三、下步工作思路及打算未來五年,寧廠鎮將按照“一三五”工作思路,以“人文生態旅游名鎮”為總體目標,突出“巫鹽古道文化旅游區、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示范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三大定位,抓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旅游發展、基礎設施、民生保障五項重點工作。一是強化黨建引領。選優配強村級班子,推動干部能力提升,發揮黨員作用。創新社會治理,凈化村風民風。二是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探索“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人文小鎮”融合發展模式,實施田園綜合體建設。三是加快旅游發展。做好貓兒灘古村落保護,打造“古村、古道、古街”于一體的夜景夜市網紅打卡地,讓“到薅坪納涼、到花栗漫步、到鄧家獵奇”成為游客向往。四是提升基礎設施。啟動寧廠—大河集鎮帶建設,加大交通網絡、農田水利、電網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庭院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五是抓好民生保障。推動產業發展,拓展群眾增收渠道。完善公共設施,推行網格服務,落實惠民措施。
    查看更多
  • 大河鄉簡介 一、基本情況大河鄉位于大寧河上游,距縣城15公里,東臨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接紅池壩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連接大西南和大西北重要通道,全鄉幅員面積6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233畝,林地面積85246畝,轄10個村1個社區,戶籍人口3705戶11078人。二、現有資源情況交通便捷、山川秀麗。大河區位優勢明顯,巫鎮高速、國道242、省道301在這里交匯,大寧河橫穿其境。自然景觀星羅棋布:令牌石、和尚拜塔、秀才觀榜等30余處自然奇觀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景觀寶庫,即將完成令牌石AAA景區創建,令牌石天路已成為全國知名網紅打卡地。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大河鄉與寧廠古鎮一脈相連,倚靠寶源山南北兩側,巫鹽文化同根同源,有“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的美譽。大河紅色基因厚重,奉大巫支隊在瓦坪村打響了“西寧橋起義”第一槍!大河還是著名的“龍舟之鄉”“龍獅之鄉”“鑼鼓之鄉”“嗩吶之鄉”。產業興旺、宜居宜業。大河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發揮“山水優勢”,大力培育山地特色農業。做好“水”文章,利用優質水資源,發展中鱘魚等特色水產養殖。念好“山”字經,打造柑橘、青脆李、青花椒3個千畝特色經果示范區,“鄉村舊貌換新顏,產業興旺百姓富”的富春山居圖正徐徐展開。三、下步工作思路及打算“十四五”時期“1236”總體工作思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搶抓新時代推動大河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緊緊圍繞巫溪“綠色崛起”目標,錨定建設“城郊休閑小鎮”,聚焦“令牌石探險體驗區”“生態魚美食文化區”“特色經果示范區”建設,全力實施好“五新”戰略行動,持續做好六個方面工作。(一)大力推動鄉村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力爭接通田坪至大官山連接道路,改造提升農村道路15公里,硬化路達到90%。抓好螞蟥灣水庫建設。推進垃圾收集清運體系建設。(二)努力培育骨干產業。圍繞“峽門口”椪柑、“紫花溪”青脆李、“鵝蛋”青花椒打造3000畝柑橘、2000畝青脆李、1000畝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占地15畝年出欄仔豬10000頭的仔豬繁殖基地1個,大力培育巫溪洋魚養殖基地。(三)聚力打造風情小鎮。圍繞旅游六要素,?打造大寧河巫鹽文化旅游發展主軸的文旅融合風情小鎮,推動令牌石傳統村落民宿保護開發項目落地。持續辦好“非遺龍舟賽”“大河大鼓”等一批特色品牌文旅活動。(四)用力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污染治理。落實鄉村兩級“河長制”,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捕”。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狠抓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五)全力加強民生保障。落實惠農政策,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關心關愛特殊群體,建成醫養結合的大河鄉養老服務中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六)著力防范化解風險。切實抓好普法教育,抓牢治安防控和信訪維穩工作,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持續做好廣安滑坡帶后續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維護大局平安穩定。
    查看更多
  • 巫溪縣天星鄉簡介 天星鄉位于巫溪縣北部,距縣城25公里,地處大寧河上游的后溪河流域,東鄰寧廠鎮、西接長桂鄉、南連城廂鎮和勝利鄉、北與下堡鎮交界,幅員面積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00畝,林地面積17萬畝,森林覆蓋率80%;全鄉轄8個行政村,33個社戶籍人口3930人;海拔270米至2100米,地廣人稀、山大坡陡溝深、綠色生態,素有“九山微水半分田”之稱。天星鄉溪流縱橫,水資源豐富,是馬鎮壩的主要水源地。
    查看更多
  • 長桂鄉簡介 長桂鄉因境內有一古老桂花樹而得名,位于東經108°44′78~108°67′35",北緯31°41′58"~31°44′23"。地處巫溪縣版圖中部,東臨天星鄉、南接勝利鄉和塘坊鎮、西與文峰鎮交界、北同中梁鄉接壤。鄉人民政府駐長桂鄉黃花村一組,距縣人民政府駐地45千米。2023年,轄菊花、金桂、黃花、黃木、坪義、清明、孔梁、萬古、木杉、福光10個行政村,設27個村民小組,有住戶1854戶,總人口0.5038萬人。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68千米,總面積133.6平方千米。所轄區域全境處斜坡地帶,屬典型的山地立體地貌,地勢陡峭,海拔420~2050米之間,最高點萬古村萬古寺,海拔2050米,最低點菊花村1社湖塘溝,海拔420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河道屬大寧河支流流域,主要河道后溪河(茶登河)、王道河,河流總長度41千米,河網密度0.32千米/平方千米,最大河流后溪河從西峰至東流經境內福光、木杉、孔梁、黃花、菊花,長17.6千米,流域面積28.8平方千米。自然資源豐富,有草地、森林、珍稀保護動物、野生名貴藥材。鄉內有著名的萬古寺遺址和孔梁電站水庫、金盆電站水庫、兩匯坨電站水庫等自然風景區。
    查看更多
  • 上磺鎮簡介 上磺鎮地處羊橋壩的上壩,曾有采礦煉硫磺的山洞,以此冠鎮名。地處巫溪、巫山、奉節三縣交會點,東鄰峰靈鎮、南鄰奉節縣汾河鎮、西鄰古路鎮、北鄰城廂鎮,距巫溪縣政府駐地26千米,幅員面積93.2平方公里,轄16個村1個社區,戶籍人口3.6萬人,常住人口1.9萬人。是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重慶市試點小城鎮、重慶市中心城鎮。上磺是人文名鎮。清代屬羊橋里十二甲,歷為全縣片區中心鎮及縣級部門派出單位駐地,人文歷史底蘊厚重。涌現出了盧光特、賀德明、盧凱言等數名川東游擊隊骨干,抗日戰爭上海保衛戰團級烈士盧星五被載入《巫溪縣志》人物傳記。解放軍307團三營、解放軍二野98團一營、西南服務團途徑上磺并開展解放工作。上磺是農業大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0℃。鎮域群山環饒,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現有耕地面積2萬畝,其中水稻在地面積5000畝,是巫溪縣“魚米之鄉”、全縣重要糧食主產區之一,紅巖香米榮獲“重慶十大好吃大米”稱號。上磺是商旅重鎮。巫恩路、雙塘路穿鎮而過,交通便捷,商賈如流,業態齊全,歷為巫溪南方商貿重鎮和區域商貿物流中心。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巫甸園的鄉趣、泰和山的寧靜、寨溝的秘境、轎頂山的巍峨、樂樂洞瀑布的壯麗、道士巖的文化、“巫溪十大名樹”黃連木古樹等聞名縣內外。
    查看更多
  • 古路鎮簡介 古路鎮簡介?古路鎮地處巫溪縣城西南部,是連接奉節、云陽、開縣以及陜西、湖北兩省的鹽馬古道,歷為巫溪縣南部地區的商業重鎮和集散中心。幅員面積108.4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7885戶3.3萬人。鎮域區位條件優越,驅車至縣城只需10分鐘,至奉節港口僅25分鐘,距紅池壩國家森林公園僅40分鐘,奉溪高速橫穿場鎮,是巫溪連接渝陜鄂三省市、溝通大西北和大西南經濟區的重要交通節點、旅游集散節點。境內土壤肥沃,河溝交織,排灌便利,素有“魚米之鄉”“東方烏克蘭”美譽。近年來,古路鎮錨定“集貿古鎮·田園古路”目標定位,堅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3條底線,初步形成“萬擔烤煙、萬畝核桃、萬畝稻田、百萬蛋雞”的一產四萬+矩陣。境內觀峰村3A級景區—青龍洞2A級景區—龍庭湖水上樂園—龍坪稻田體驗—白家村生態采摘園精品旅游線路已結點成線,年接待旅游客數3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300萬元。古路鎮先后成功創建全國重點鎮、市級文明鎮、市級衛生鎮等,打造了具有古路辨識度的孝德文化、慈善文化品牌。觀峰村獲評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最美休閑鄉村等。???
    查看更多
  • 峰靈鎮簡介 峰靈鎮位于巫溪縣城東南部,距縣城22公里,距奉溪高速羊橋壩收費站10公里。東連大寧河與花臺鄉,西鄰上磺鎮、南接蒲蓮鎮和巫山縣龍溪鎮,北靠城廂鎮,兩巫路、雙塘路貫穿全境。幅員面積64平方公里,轄11個村和1個社區,戶籍人口29964人。海拔介于178米—1376米之間,耕地18924畝、林地21350畝、宜林荒山荒地28915畝。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以黨建為引領,以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總攬,抓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培育特色農業產業、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因地制宜培育的高中低三大產業帶雛形初顯,“巫溪冬桃”、黃花梨等特色產品聲名遠揚,轄區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明顯提升。譚家村成為市級農村“三變”改革示范村、巫溪縣鄉村振興試點村。下一步,我鎮將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項目建設引領鎮域經濟發展,努力建設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興鎮立鎮項目,以項目數量、質量和總量的提升,加快產業強鎮步伐。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以大交通拉開大框架,實施場鎮道路硬化全覆蓋,適時推開鎮域連接道的延伸工程,貫通場鎮“血脈”,疏通場鎮“經絡”,讓群眾出行更加便捷高效。精細化建設宜居場鎮,以“繡花功夫”解決場鎮管理頑疾,推動場鎮管理精細化、專業化、社會化。著力加強場鎮日常運行管理,堅持一線抓管理,將管理人員的辦公室“搬”到大街上、胡同里,推動問題有效解決。進一步開發旅游項目亮點,以旅為龍頭、農為基礎,依托妙峽、白龍過江、峰靈觀等景點,大力實施“旅游+文化”“旅游+現代農業”戰略,把峰靈建成全域旅游景區。織密社會保障的安全網,嚴格落實全民參保計劃和兜底保障政策,完善養老機構設備設施配套,加大農村“三留守”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力度等,實現低保、特困、殘疾等應保盡保,突發困難群眾應助盡助。守住社會穩定的風險底線,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應急管理體系,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持續做好安全生產、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信訪維穩、疫情防控常態化等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峰靈。藍圖繪就,正當乘風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峰靈正昂首闊步走在發展的康莊大道上,勤勞質樸的峰靈人民以開放的胸懷和真摯的情感,恭迎八方賓客,共建“峽郡桃源,醉美峰靈”。
    查看更多
  • 蒲蓮鎮簡介 蒲蓮鎮位于巫溪縣東南部,距縣城28公里,東鄰巫山縣龍溪鎮,南鄰奉節縣巖灣鎮,西與上磺鎮接壤,北與峰靈鎮相連,全鎮海拔高度為250.6-1556米,幅員面積47.3平方公里,轄9村1社區,有人口4561戶15883人。全鎮地形西高東低,三面環山,呈鴨蛋形。特色產業以蜜柚、柑橘、老鷹茶為主,早年因油桐、柑橘、煤炭等資源優勢,素有“金蒲蓮”之美譽。全鎮實現固定資產總投資同比增長16.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萬元,較上年增長13.4%。蒲蓮為水果之鄉,轄區以蜜柚、柑橘為主的水果產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干產業項目,現有蜜柚在地面積9000余畝,豐產面積達3000余畝,每畝產值約8000余元,依四時不同,還有脆李、柑橘、櫻桃、椪柑、桃子、枇杷、梨等水果品種產出;老鷹茶是蒲蓮的另一張“名片”,全鎮現有老鷹茶在地面積5000余畝,其中3000余畝進入豐產區,畝產值1萬元。兩大產業覆蓋80%以上農戶,60%以上農戶受益。蒲蓮鎮致力抓城鄉統籌發展,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理念,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對道路、電力、綠化等市政基礎進行改造升級。新選址垃圾中轉站,1.8公里集鎮道路提升項目進入實施階段,集鎮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金融、學校、醫院、超市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大力實施道路硬化工程,全鎮農村公路硬化率達99%,農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蒲蓮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攻堅克難,不斷加快城鎮化建設和富民強鎮步伐,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的良好局面。未來將以《蒲蓮元河柚谷農旅融合示范區總體策劃(2020-2035年)》為引領,努力把我鎮建設成現代宜居、宜游新型城鎮。
    查看更多
  • 文峰鎮簡介 文峰鎮位于巫溪縣中西部,因境內尖峰山形似毛筆尖而得名,東與塘坊鎮相連,西與朝陽鎮相鄰,南接云陽縣、奉節縣,北連開州區、城口縣、天元鄉、長桂鄉。距縣城46公里,幅員面積486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2個社區,戶籍人口4.1萬、常住人口3.5萬、居住人口6.8萬,城鎮面積4.5平方公里,是全縣幅員面積最廣、人口體量最大、經濟門類最全的鄉鎮。主要特點:一是歷史悠遠,人文薈萃。曾是楚國丞相春申君故里,城萬紅軍的游擊區、紅四軍轉戰地、下川東游擊隊主戰場,各類英模人物輩出,先后獲全國重點鎮,部級試點鎮,重慶經濟百強鎮、文明鎮、衛生鎮、特色小鎮等稱號。二是山文奇美,地廣物豐。境內河流山川縱橫,海拔高差1066米,立體氣候明顯,森林覆蓋率達71%。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AAAA級景區、南方高山草場紅池壩,黑草壩網紅打卡地,是國家一類水質后溪河的發源地,旅游資源富集,鄉村旅游蓬勃發展。三是厚積薄發,綠色崛起。GDP總量占全縣近1/6,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55億元,增長6.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88萬元,全體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183元。登記注冊企業556家,其中市縣級龍頭企業4家、規上企業6家、限額以上企業4家。境內“三橫三縱”交通格局逐步凸顯,多產融合催化綠色崛起力量加速凝聚。
    查看更多
  • 塘坊鎮簡介 塘坊有良好的區位條件,青山綠水,天時地利。塘坊鎮地處巫溪縣中部,古為塘坊驛,塘坊因此而得名,所在田家壩是巫溪四壩之一,有“萬畝良田延十里,千棟房屋藏山腳”的美景,東與菱角鎮毗鄰,南與奉節縣竹園鎮相鄰,西與文峰鎮接壤,北與長桂鄉連接,距巫溪縣城31公里,上承紅池壩,下接縣城,是重要的人流、物流節點。塘坊有良好的交通環境,外暢內聯,四通八達。外聯道路通達,塘坊地處國道渝巫路和古紅快速路主干線,距奉溪高速路17公里,設巫云開高速公路下道口。內聯道路暢通,現有農村公路356公里,人行便道106公里。塘坊有良好的氣候條件,春花秋月,夏涼冬雪。全鎮平均海拔820米,最高海拔1836米,最低海拔400米,海拔高差1400多米,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4.4度,月平均最高溫度24.4度,最低溫度3.4度,有良好的宜居宜游環境。塘坊有良好的土地資源,土膏微潤,物產豐饒。塘坊是全縣有口皆碑的老牌“魚米之鄉”,紅土大米、梓樹高山蔬菜、安樂馬鈴薯在全縣有一定知名度。全鎮幅員面積96.3平方公里,現有林地9.96萬畝,耕地面積5.3萬畝,可用水田面積9000畝,連片水田可達3000余畝。塘坊有良好的水利資源,河渠縱橫,塘堰廣布。境內水系發達,有3條河流近20條支系,年平均降雨量1332.9毫米,有良好的農業灌溉基礎和人畜安全飲水條件。塘坊有良好的人力資源,人財兩旺,濟濟一堂。塘坊由原三鄉合一,現有8村1社區,8008戶2.3萬人,其中18至45歲青壯年8000余人,18至60歲勞動力1.3萬人。塘坊人才遍布全國各地,據統計,現有體制內工作人員近1000人,其中科級及以上干部近600人;鄉賢182人,成功人士16人。塘坊有良好的人文環境,知書達禮,溫文儒雅。現有中學1所,小學2所,幼兒園3所,塘坊中學素有“巫二中”雅稱,塘坊小學是全縣農村教育的一張名片,于202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尊師重教氛圍濃厚,民風民俗質樸淳厚,家國情懷涵養深厚,紅土村姚厚芝入圍“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塘坊社區羅登寶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好人,安樂村吳純清、塘坊社區艾菱、李國平被評為“重慶好人”。塘坊有良好的工貿環境,市井煌煌,欣欣向榮。塘坊一直有濃厚的商貿氛圍,工商發達,“趕場”文化一直活躍至今,塘坊商會獲得2021年市級“服務高質量發展商會建設年”優秀商會表彰;現有規上企業3個,中小微企業共計39個,其中市級龍頭企業2個,縣級龍頭企業2個,“市級優秀扶貧車間”1個。塘坊有良好的發展規劃,牢記囑托,對標看齊。塘坊鎮牢記總書記關于“兩地”“兩高”重要指示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殷殷囑托,把綠色作為鄉村振興的“底色”,詳細制定了我鎮未來五年“巫溪高質量發展先行鎮”發展目標,謀劃出“133”工作思路和“一核兩山三園多點”發展布局,努力擘畫“富麗塘坊·如畫走廊”的美好愿景。塘坊有良好的政策機遇,百年不遇,適逢其會。塘坊是全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文峰—塘坊田園綜合體建設在縣黨代會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及市政府一縣一策里予以確定,這是塘坊實現跨越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查看更多
  • 朝陽鎮簡介 朝陽鎮位于巫溪縣西部,東與文峰鎮相鄰,西接尖山鎮、紅池壩鎮,北連紅池壩國家森林公園,南接云陽、奉節兩縣,距縣城60公里、紅池壩景區40公里。全鎮機關共計43個編制,其中行政編制26個,事業編制17個,黨政領導班子配備10名。村(社區)專職干部49名。轄6個村1個社區,1萬9千余人。全鎮幅員面積143.83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3.5%,耕地面積39168畝。朝陽鎮因境內朝陽洞而得名,歷史文化厚重,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東橋民宿、天門山、朝陽洞、石林等交相輝映。轄區內最高海拔1840米,最低海拔680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立體氣候明顯,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目前全鎮已形成以烤煙、林果經濟為主,其他種植養殖業為補充的產業發展形態。
    查看更多
  • 徐家鎮簡介(2025年版) 【概況】徐家鎮位于渝陜鄂三省市交界處,東依湖北省竹溪縣,北靠陜西省鎮坪縣,西接魚鱗鄉,南鄰白鹿鎮,自古以來有“秦楚之窗”的美譽,是渝陜鄂邊陲商貿重鎮。徐家基本鎮情可以概括為:九山微水半分田。距巫溪縣城35公里,S201省道由南向北縱貫全境。全鎮轄區面積15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851畝,林地面積20萬畝,森林覆蓋率94%以上。2023年全鎮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57個社,總人口5991戶、1.9萬人。全年出生139人,出生政策符合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7.5‰。集鎮規劃區面積2.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境內有2個旅游景點(一線天和雞心嶺),全年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全鎮有龍頭企業1個(巫溪縣浩春養殖專業合作社)。徐家鎮2005年先后由龍泉、易溪、徐家三個鄉鎮合并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2023年徐家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上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鎮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及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入落實“八項行動計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全力打造“商旅重鎮·厚德徐家”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并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添了磚、加了瓦。2023年以來,全鎮糧食總產4800噸,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8億元,同比增長11.6%;本級財政收入5107.11萬元;同比增長3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319元,同比增長8.23%;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5億元,同比增長12%;商貿收入實現2億元,稅費收入65萬元。【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全鎮硬化農村道路140公里,村級主干道通暢率達100%,社道硬化率達90%以上,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文化教育事業】?全鎮有中學1所、小學1所。徐家小學現有教師72人,在校學生852人(18個教學班),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學生營養午餐享受人數852人、享受國家營養午餐補助資金340800.0元(按照每生每天4.0元計算,每期按100天計算),享受貧困救助學生共324人(其中走讀生226人),資金共99350.0元;學校占地面積15312.6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667.2平方米,操場及其他活動場共8950平方米。設有教學樓、綜合樓、教師辦公樓、學生宿舍、食堂、教師周轉房。教室內有一流的多媒體設備,微機室、科學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音樂、體育、美術、衛生、勞技、科技等功能室全部配齊。師資建設、校舍場地、功能室建設、信息技術等核心指標達到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要求。白鹿中學在校學生818人,22個教學班。現有教職工130人,其中專任教師100人,在編在崗81人(其他人員上派和借調其他單位工作),其中本科學歷95人,占比95%,中高級教師49人,占比49%。占地面積24041.7㎡,生均占地28.3㎡;校舍面積25078㎡,生均校舍面積29.5㎡;新建塑膠運動場總面積6600㎡,生均7.8㎡。理化生實驗室6間,六大功能室8間,信息技術教室2間,圖書室2間。多媒體30套,計算機79臺。紙質圖書16500冊,電子圖書6423冊,生均27冊。實驗室、六大功能室設備、器材、藥品配備達標。設備總值176.5萬元,生均設備值2078元。2021年享受營養午餐學生817人共計326800元;享受貧困學生資助452人共計260537.5元(其中383人享受寄宿生生活補助625元,建卡貧困走讀學生32人免收生活費300元,非建卡走讀學生37人享受貧困生活補助312.5元)。【醫療衛生】全鎮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9處,從業人員12人,遍及全鎮各村(社區),簡單疾病可以就近處理。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3277人,統籌經費4371909元,享受門診補助數額及人數7572人519157.12元,住院補助數額及人數2692人3852752.53元。【畜牧業】??全鎮共飼養長毛兔500只、豬7430頭、牛525頭、羊3105只、家禽32520只等飼養情況(有養殖大戶豬10個、牛7個、羊2個、雞1個,全年出欄長毛兔350只、豬5494頭、牛373頭、羊1907只、家禽18260只,年末存欄長毛兔150只、豬1936頭、牛152頭、羊1198只、家禽14260只),總產值842萬元,全鎮有資質獸醫1人,每年分春秋兩季防疫,按每月一次開展。【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全鎮以鄉村振興為契機,以農村資源為基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村農業農民可持續發展。2021年徐家鎮的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一是持續壯大養殖業。鼓勵發展山羊養殖戶15戶,累計存出欄山羊達0.5萬只;無償提供雞苗3次土雞養殖達到3萬只;重點發展25余戶生豬養殖戶,仔豬出售約1.5萬頭、生豬出欄達到8000頭;鞏固提升12戶養牛大戶、新培育引進養牛大戶1戶,成品牛存欄達500余頭;土蜂養殖達500余桶,年出售蜂蜜1000余公斤,產值達20余萬元。二是持續壯大林果經濟。在地青脆李面積達到12000畝,處于豐產期的約8000余畝,去年因天災造成果農直接經濟損失約800萬元;現有在地核桃5000畝。2022年,全鎮投入青脆李、核桃的管護資金約300萬元;棗樹借“三變”改革、安陽借“東西協作”契機打造的青脆李示范園正在形成。三是持續壯大經營主體。按照“村集體+公司+貧困戶”“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持續壯大藏香豬養殖、鐵皮石斛、瓜蔞、草莓、葡萄種植等新型經營主體10余家,拓寬貧困戶收入渠道,帶動150余戶貧困戶穩定越線,增強了產業發展的組織化、專業化、品質化。【黨務工作】??徐家鎮共有16個黨支部(1個機關黨支部、13個村(社區)黨支部、1個退休黨支部、1個企業黨支部),機關黨支部39人,高宏村黨支部40人,安陽村黨支部24人,岔路村黨支部35人,塘埡村黨支部38人,大寶村黨支部34人,安順陽村黨支部34人,窯灣村黨支部26人,古樹村黨支部20人,棗樹村黨支部35人,龍店村黨支部24人,雙金村黨支部29人,龍花村黨支部30人,社區村黨支部82人,豐谷農資徐家分公司黨支部5人,徐家退休黨支部13人。
    查看更多
  • 白鹿鎮簡介 白鹿鎮——渝鄂邊界邊貿小鎮,巫溪東部“秦楚之門”。白鹿鎮,位于東溪河東岸,距縣城34公里,幅員面積139.4平方公里,國道G242和巫鎮高速穿境而過,轄10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2.3萬余人,耕地1.28萬余畝,林地14萬余畝。境內山水秀美,歷史文化厚重,生態資源豐富,素有“邊區明珠的美譽”。白鹿鎮物產豐富,人民富庶。白鹿鎮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不僅適宜玉米、紅薯、土豆、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的生長,盛產油菜、魔芋、核桃、板栗等經濟作物,還蘊藏著黨參、當歸、川烏、桔梗、冬花等幾十種天然中藥材。白鹿鎮風光旖旎、景色宜人。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一水相繞,境內歷史文化厚重,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荊竹壩巖棺群展覽館,鎮鐵佛寺、人腳板、九龍頭、王莽追劉秀、七蟒出洞等自然人文景觀;近年來,全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培育了千畝花海精品景點。
    查看更多
  • 烏龍鄉簡介 烏龍鄉位于渝、陜交匯地帶,巫溪縣北部,距縣城67公里。東與魚鱗鄉接壤,南與貓兒背國有林場相連,西同城口縣毗鄰,北與鎮坪縣華坪鎮交界,是大寧河的重要源頭。全鄉幅員面積148平方公里,轄8個村,1個社區,48個社,1794戶,7574人,農業人口6823人,非農業人口751人。全鄉以山地為主,總面積15039.43公頃(22.59萬畝),耕地面積2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70.97%。鄉域最低海拔680米,最高海拔2300米,屬典型的立體氣候。產業發展以烤煙、藥材種植為主,近年來新發展了青脆李1600畝,黃桃150畝,獼猴桃250畝,翠冠梨360畝,水果柿70畝。
    查看更多
  • 魚鱗鄉簡介 魚鱗鄉,清屬石門里九甲,民國屬銅罐鄉,1952年境內發現長魚鱗般的石塊,像一條大鯉魚,故取名魚鱗鄉。位于巫溪縣東北部,距離縣城56公里(車程約1.5小時),東與徐家鎮毗鄰,南與貓兒背林場相連,西與烏龍鄉相依,北與陜西省鎮坪縣華坪鄉接壤。海拔在450—2200米之間,屬典型的立體氣候,年均氣溫15℃。幅員面積111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4.882萬畝,可耕地面積3.849萬畝。魚鱗鄉全鄉下轄4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36個村民小組。現有總戶數2040戶,全鄉人口844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83‰。魚鱗鄉主產農作物為玉米、土豆。近年來,以煙葉、核桃、金鱒、虹鱒、野豬養殖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夫妻神樹”、天寶寨等鄉村旅游項目蓄勢待發。【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經濟總量及增量持續向好。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50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28元同比增長8.34%。農業總產值達到1818.027萬元,農業增加值181.63萬元。全鄉擁有鄉鎮企業7個,其中:有縣級龍頭企業2個,從業人員10人,鄉鎮企業總產值650萬元,總收入400萬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4.113萬畝,總產0.138萬噸;油料作物播種670畝,總產102噸;種植蔬菜1109畝,產量216噸。重點項目建設方面:一是重點項目推進良好。先修并硬化高速公路建設便道7.261公里。二是大交通環境日趨向好。魚鱗鄉是巫鎮高速公路巫溪段涉及建設的8個鄉鎮(街道)之一,境內有巫鎮高速公路正線9公里、施工便道2條(12號便道、13號便道)和拌合站、加工場等多處臨時設施建設。
    查看更多
  • 尖山鎮簡介 尖山鎮地處巫溪縣西部,背靠紅池壩國家AAAA級景區;南臨云陽縣上壩鄉、沙市鎮;東接巫云開高速朝陽互通,西鄰紅池壩大峽谷,全鎮幅員面積124.5平方公里,轄7個村、常住人口2.5萬人。全鎮地勢平坦,森林覆蓋率高,氣候適宜,旅游資源豐富,素有“天然氧吧、康養天堂”之稱。全鎮農業產業以馬鈴薯為主,常年在地面積2萬余畝,是“巫溪洋芋”的主產區,境內有工業園區1個,占地面積1.3平方公里。下一步,全鎮圍繞“薯行天下、美麗尖山”的發展目標。突出抓好“現代農業園區、綠色工業園區、全域旅游景區”建設,努力建成產業興、旅游旺、工業強、百姓富的旅游重鎮、特色小鎮。遇見魅力尖山,邂逅自然之美千百年來,勤勞的尖山人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獨特的地形地貌、人物傳記給這里的山崖、巖石、溪流賦予了如詩如畫的神韻,船頭、九獅坪、老鷹寨、仙女溪、楠木溝、尖山子、漩水塘、等特色景觀享譽周邊,平均海拔900米以上,亦是避暑消夏的絕美之地。同時轄區川山村的大疆之上,還有著名小說紅巖中“雙槍老太婆”原型之一的陳昌秀烈士陵園,供游客瞻仰。遇見綠色尖山,邂逅產業之美市級“馬鈴薯現代產業園區”和縣級“綠色工業園區”落地尖山鎮,是巫溪縣唯一擁有“雙園區”的鄉鎮。2.5萬畝馬鈴薯是“巫溪洋芋”主要生產基地,高山蔬菜、中藥材、板角山羊等特色種養殖并駕齊驅,2000畝黃蜀葵種植獲“全國富硒黃蜀葵種植基地”稱號,巫溪農業大鎮名副其實。二產助推一產,大理石、三木藥材等加工企業入住工業園區注入了產業發展活力,3平方公里園區拓展區是實現尖山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旅融合、產城融合的要素,亦是巫溪綠色工業發展的有力補充。遇見厚德尖山,邂逅人文之美尖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全國最接地氣的“民間論壇”“總管講堂”發源地。尖山同樣作為巫溪西部教育高地,轄區在校師生6000余名,教學成績斐然。百步小學先后被中央精神文明辦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單位”,尖山小學獲市級國際跳棋團體金獎等,表達了鄉村教育的倔強,站上了市級、國家級領獎臺。這里有全國第八屆人大代表李治銀、全國十七大黨代表鄭子泉等,轄區“名人講壇”、“三留守關懷”、“周末課堂”等人文關懷活動頗具特色,形成了尖山獨特的人文名片。遇見風情尖山,邂逅城鎮之美尖山作為巫溪西部大門,暢通緊湊的集鎮向您熱情開放,陽光微風下的小鎮干凈且充滿活力,夜幕降臨的小鎮動靜相依,一邊是觥籌交錯、一邊是安靜祥和。春日,彌漫著桃花、李花、馬鈴薯花、菊花的芬芳,讓人心曠神怡。夏日涼風習習、溫度適宜,更是您停下腳步享受清涼、感受田園之美的不悔之宿。生態“零”污染給了尖山的秋天明凈的月色和滿星,伸手就可觸摸星辰。冬天,初雪給小鎮披上了潔白的面紗,呼喚每一個人童話般的唯美和遐想。到尖山,春觀百花,夏享清涼,秋賞星月,冬會初雪,四時佳興,可與人同。遇見未來尖山,邂逅藍圖之美未來的尖山,將搶抓“十四五”發展機遇,緊跟巫溪“綠色崛起”步伐,搭乘“巫云開高速”、“鄭萬高鐵巫溪支線”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快車,做好“產城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尖山朝陽田園綜合體”功課,以現代馬鈴薯產業園、綠色工業園、全域旅游景區建設為抓手,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和“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建設目標,傾力打造“薯香門第,美麗尖山”特色小鎮。
    查看更多
  • 田壩鎮簡介 田壩鎮位于巫溪縣最西端,與云陽、開州交界,距巫溪縣城98公里。氣候為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地形以山地為主,最低海拔320米,最高海拔1790米。全鎮幅員面積18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3%,轄16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16227人,先后榮獲了“重慶市文明鎮”“重慶市生態文明示范鄉鎮”等榮譽稱號。田壩鎮氣候為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落差大,最低海拔320米,最高海拔1790米。鎮內鹵水資源、煤礦、硫鐵礦、大理石礦、氧化硅礦等儲藏豐富、山水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田壩鎮是巫溪縣最早中共組織誕生地,流傳著很多革命事跡和民間故事,具有歷史人文特色。
    查看更多
  • 紅池壩鎮簡介 紅池壩鎮簡介巫溪縣紅池壩鎮位于巫溪、云陽、開州3區縣結合部,緊鄰紅池壩AAAA級景區;全鎮幅員面積232平方公里。下轄12個村、1個社區,人口19157人。先后由原龍臺、茶山、中崗、漁沙4個鄉合并成中崗鄉;2017年12月撤鄉置鎮,更名紅池壩鎮。距離巫溪縣城120公里,全縣最遠;域內溝壑縱橫,“山高峽深一線天,九山微水一分田”是鎮情的真實寫照。紅池壩鎮生態環境良好,峽幽水遠、山高云漫。海拔高差從425米至2576米,立體氣候明顯、多云霧天氣,有林地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有國家AAA級景區“紅池云鄉”,有“峰險、峽幽、水秀、洞奇”的紅池壩大峽谷,是全市首批“重慶氣候養生地”。紅池壩鎮先后榮獲“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鄉村治理示范鄉鎮”等榮譽稱號;茶山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
    查看更多
  • 通城鎮簡介 通城鎮地處巫溪縣東部,幅員面積101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其中脫貧村5個),戶籍人口1.8萬。地處高山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高達83%。轄區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紫外線輻射較弱,全域夏無酷夏,素有“盛夏到通城,清涼拂面來”的美譽。通城鎮是全市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之一,由衡華市長、向東副市長定點聯系,市政府辦公廳幫扶集團及其27個成員單位定向幫扶。主要特點: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場鎮距縣城15公里、花臺港27公里、湖北神農架大九湖景區35公里。二是旅游資源富集。地處“秦巴旅游圈、神農架旅游圈、三峽旅游圈”交匯處,毗鄰重慶最高峰陰條嶺,擁有“亞洲第一深谷”蘭英大峽谷和“川東古剎之冠”云臺寺。三是人文底蘊厚重。境內神農嘗百草制巫藥、薛剛反唐等故事廣為流傳,更有“走鹽馬古道追溯滄桑歷史、逛傳統村落體驗變遷歲月、觀紅軍標語感悟初心使命”等獨特人文風景。四是農業基礎扎實。初步形成以晚李為主,中藥材、烤煙、蔬菜和傳統生態畜禽養殖為輔的山地特色農業。五是特色村落凸顯。鎮內“五感紅色文化體驗村——長紅村”“自然禪趣養心村——云臺村”“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民俗村——龍池村”風格獨特、特色凸顯,“通城·蔬菜觀光園”“中興·自然康養園”“長桂·晚李主題園”“清泉·巴繡產業園”示范建設、遠近聞名。
    查看更多
  • 花臺鄉簡介 ? ? ? 花臺鄉位于巫溪縣城東南部,距縣城36公里,東鄰巫山縣大昌鎮,南接巫山縣龍溪鎮,西連城廂鎮、峰靈鎮,北靠通城鎮,是全縣海拔最低的鄉鎮、唯一以花命名的鄉鎮、唯一通航的鄉鎮和唯一的移民鄉鎮。全鄉幅員面積33.64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20個社,總人口8150人,設置網格9個,微網格47個。全鄉有耕地5591.34畝,林地25164.2畝,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紅砂土資源富集,全年日照充足,日平均氣溫為16℃,相對濕度76%,適宜柑橘、蜜柚、脆李、花卉等作物生長,花臺正呈現出“春夏賞花、秋冬摘果”的生態田園風光,“巫溪臻品·花臺柑橘”品牌正在茁壯成長。
    查看更多
  • 雙陽鄉簡介 雙陽鄉地處巫溪縣東部,東連神農架,南鄰蘭英大峽谷,西接通城鎮,北連湖北省竹山竹溪,距巫溪縣政府48千米。全鄉幅員面積226.5平方千米,轄4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977戶2637人。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陰條嶺2797米,耕地面積8735畝,林地面積13萬余畝,是全縣面積第四,人口最少的鄉鎮。雙陽鄉九分山水一分田,幅員廣、生態好、人口少、耕地少、干群好是雙陽的基本特點。雙陽鄉2017年、2018年、2020年獲得“巫溪縣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連續多次奪得巫溪縣脫貧攻堅“流動紅旗”,“四改一平一治”的創新舉措在全縣推廣,群眾滿意度長期保持在高位。全鄉平均海拔1500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主產天麻、黃連、貝母、黨參、獨活等名貴中藥材,還盛產高山核桃、藥花蜂蜜等土特產。鄉內旅游資源富集,面向蘭英大峽谷,背靠白果原始森林,生態良好、四季分明,可體驗土家族民風民俗,觀峽谷風光、賞高山紅葉、登重慶最高峰,是休閑、度假、避暑的絕佳之地。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圍繞“神農藥鄉 云端雙陽”的形象定位和打造“巫溪最美東大門”的發展目標,堅持“交通先行、農為基礎、旅為龍頭、治理有效、黨建引領”的工作思路,按照“1年打基礎、3年見成效、5年大變樣”的節奏和時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產業興旺、生態優良、鄉風文明”的幸福新雙陽。
    查看更多
  • 蘭英鄉簡介 ? ? ?蘭英鄉位居渝鄂要沖,地處湖北神農架西坡余脈,是巫溪縣城東南角的一顆明珠,鄉政府距縣城30余公里。東與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大九湖相連,南與巫山縣官陽鎮、當陽鄉接壤,西與通城鎮相依,北與雙陽鄉和白果林場毗鄰。全鄉轄3個行政村,10個社,1139戶3483人,幅員面積9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252畝,林地12.6萬畝,最低海拔348米,最高海拔2796.8米。? 蘭英鄉轄區內擁有“五個最”,“最高峰”即重慶市第一高峰——陰條嶺;“最險路”即蘭英掛壁公路,曾數次登上新華社、央視、外語頻道等國際國內各大媒體,“網紅天路”成為游客打卡地;“最好藥”即蘭英中藥材產業初具規模,特別是西安村的太白貝母品質上乘、巫溪獨活美名遠揚;“最靚景”,即蘭英大峽谷、紅葉季、國畫山、全域一步一景;“最美人”,即最美筑路人以及所有淳樸善良的蘭英人民。
    查看更多
  • 下堡鎮簡介 下堡鎮由原下堡鄉、寧橋鄉、半溪鄉合并而來,位于巫溪縣城北部,位于巫溪縣幾何中心,轄區面積2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64畝,下轄9個村2個社區(下堡社區、寧橋社區、下堡村、寧橋村、后壩村、桔林村、金獅村、龍安村、安里村、上棧村、石門村)(一)物產富饒,產業興旺。全鎮常年種植烤煙4000余畝,年產值1300萬元以上,穩居全縣第一;種植青花椒8000余畝,青花椒加工廠一座;有獲得“三峽杯”金獎的青脆李、蜂糖李5700余畝;有獨活、黨參等中藥材在地面積超過4000余畝;另有核桃15000畝,有獼猴桃、櫻桃共計1500畝;有規模生豬養殖場129個,養牛場2個、養羊場1個、土雞養殖場2個,年出欄生豬近30000頭、山羊2000余只,存欄商品牛200余頭、土雞20000余只。(二)山青水綠,生態一流。全鎮共有林業資源26萬余畝,森林覆蓋率達68%,位居全縣前列,空氣質量優良率96%以上,平均負氧離子超2000,整體質量長期位居全縣前列;西溪河穿境而過,水電資源豐富,全鎮共有大小水電站11座,總裝機容量13.7萬千瓦,年發電量3.25億度,產值1.2億元,位居全縣第一;全域水質優良,大鯢養殖全縣聞名,下堡綠色本底厚實,自然生態一流,獲得市級生態鎮稱號。(三)人文厚重,鄉風文明。自古即有安里村白馬巖、何仙姑的神話傳說、王莽追劉秀天生三橋等璀璨多姿的民間傳說故事,更有奉大巫起義的紅色革命歷史,以五句子山歌為代表的民間文化藝術得到充分弘揚和發展,下堡鎮先后獲得國家級一級綜合文化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市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歌山歌之鄉。下堡鎮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模式,成功積累了“好婆媳互夸”“院壩講堂”“留守兒童周末活動”“小板凳講心聲”等創新型社會治理經驗,先后獲得市級衛生鎮、市級文明鎮、市級安全社區、市級環境友好型社區。
    查看更多
  • 天元鄉簡介 ? ? ?天元鄉,因境內冉家坪后方,矗立一座酷似元寶的天寶山,巨大的元寶雄踞在云端之上,雄奇而巍峨,像行云布雨把它的萬丈金光撒向大地,澤被萬物,1953年劃鄉建鎮時,得名天元鄉。天元鄉位于大寧河源頭,在縣境西北部,距縣城75公里,是全縣的“西部邊陲”。東臨中梁鄉,南連紅池壩景區,西與城口縣接壤,北靠土城鎮。幅員面積213.29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9個社、3210戶、總人口8317人。域內海拔625-2650米,山大坡陡,溝壑縱橫,屬典型的立體高寒山區,具有“一山兼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征。境內不僅有豐富的水資源、富饒的森林資源、靚麗的旅游資源、獨特的農副產品資源,還擁有煤炭、硫磺礦、硫鐵礦等礦產資源和紅豆杉等稀有植物。以中藥材、草食牲畜、特色經果、中蜂、食用菌為主的五大產業獨具特色。2015年,脫貧戶精準識別建卡時,天元鄉有新華、天元、萬春、香源 、新田、象坪村 6個村未脫貧,有建卡貧困戶612戶2212人,貧困發生率為28.59%。2017年以前,全鄉整體表現為“兩高五差”,即:總貧困率和特別貧困率居高位。總貧困發生率高達 28.59%。貧中之貧,因病因殘致貧的413戶1356 人,高達總貧困的58%。生產條件差:溝壑縱橫、山高坡陡,耕地零星分散,標準農田量小,土地資源先天不足。交通條件差:天元鄉只有2條公路與鄉外聯接,仍有 27 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村民小組通暢率10 %,通達率60%,1350戶沒有交通保障。住房條件差:民房多為土木結構,2017年前有C級危房186間,D級危房296間,多數房屋破爛不堪,危房中的低保戶、貧困戶、殘疾戶達407戶,占建卡貧困戶的84%。產業發展差:產業發展“小、散、弱”,人均收入低,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紅薯“三大坨”等傳統作物,產業結構單一,糧經作物比為 12 ﹕1。2015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5860元,村集體經濟“空殼化”。發展意識差:傳統產業,傳統耕作,缺乏新型產業。特別是進入冬季,村民無所是事,下地干活的少,喜歡打牌的多,部分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度時期存在“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的現象。自脫貧攻堅啟動實施以來,天元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關于深化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中心工作、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狠抓“當前脫貧、成果鞏固、長效發展”三個關鍵,聚焦精準、攻克難點、補齊短板、深度發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2015年,完成新華村脫貧銷號;2016年完成天元、萬春、香源3個貧困村脫貧銷號。2016年,通過動態調整和“四類人員”清理以及檔外貧困對象重新識別,全鄉建卡貧困戶增至892戶3209人(國網系統),貧困發生率為28.59%。是年,脫貧579戶2243人。2017年,減貧79戶296人,當年貧困發生率降至13.5%。2018年,新田村整村脫貧銷號,全鄉減貧219戶69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4.77%。2019年,象坪村貧困村銷號,減貧450人。2020年,剩余的365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天元鄉聚焦關鍵、精準發力,以爭分奪秒、戰天斗地的拼搏狀態,發揚“石頭縫里奔小康”的脫貧奮戰精神,上下一心,盡銳出戰,實現了“高質量脫貧100分摘帽”目標,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28.59%下降為0,天元人民與全縣、全市、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告別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邁進小康。全鄉725戶脫貧戶吃穿問題全面解決;724戶群眾通過危房改造住上“安心房”,294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住房安全問題全面保障;649名學生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八重醫療保障”全面落實;基礎設施深度改善,電力、通訊全面保障,村級公路提檔升級,產業道路縱橫阡陌,入戶道路連接千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四個萬級”產業全面落地,9大基地全面建成,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全覆蓋,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實施“五改兩治”1453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七彩天元”格局初顯。脫貧攻堅以來,天元鄉連續4年獲得全縣考核一等等次,連續5年被評為縣級扶貧工作先進集體。2021年2月,天元鄉黨委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并應邀赴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總結表彰大會。天元鄉人民政府、市教委駐天元鄉工作隊、縣駐天元村工作隊均被評為市級先進集體,7人次被評為縣級以上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典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等全國、市級主流媒體全方位報道天元鄉扶貧工作200余次,市委辦公廳、市扶貧辦10余次通報天元脫貧攻堅動態、經驗和做法。
    查看更多
  • 中梁鄉簡介 中梁鄉--中梁湖所在地,美麗的山水之鄉,國家級衛生鄉鎮,巫溪最具潛力的庫區生態旅游小城鎮。位于西溪河中游,東鄰下堡,西臨天元、土城,南接長桂,北靠烏龍。全鄉幅員面積126.2平方公里,總人口數1530戶4443人,轄6個行政村,1個社區;距縣城52公里,巫城路和天紅路穿境而過,目前正申報“國家水利風景區”,被贊譽為“山情水笑俏天下,鷹瞵鶚視雄三巴”。中梁垂直立體氣候明顯,海拔2100米-505米;擁有耕地面積1.4萬畝,林地面積13.3萬畝,森林覆蓋達80%。境內水資源居全縣之首,擁有中梁水庫和三個梯級電站,總庫容9859萬立方米,水域面積4500畝,電站裝機12.2萬千瓦;境內有龍頭嘴、燕子寨、鳳尾閣、楓樹王、筆架山、燕子洞(夏冰洞)、貓兒背林場等自然人文景觀;良好的氣候條件不僅適宜玉米、土豆等生長,盛產野生獼猴桃、魔芋、核桃、板栗、天蒜等經濟作物,還蘊藏著大寧黨參、海螺七、云木香、當歸、冬花、桔梗、獨活等天然中藥材。
    查看更多
  • 土城鎮情況簡介 一、基本情況土城鎮地處巫溪縣北方,距巫溪縣政府駐地78千米,地理位置優越,背靠城口亢谷,緊鄰中梁水庫,仰望紅池美景。全鎮幅員面積20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11個村,海拔高度在670-2400米之間,總人口3669戶11135人。有耕地2.62萬畝、林地22.8萬畝,森林覆蓋率約76%。設立1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69名。核定編制41個,現有機關干部32人,其中班子成員11人。???全鎮共有?6個脫貧村和6個非脫貧村,脫貧戶784戶2912人,派駐鎮工作隊1個,駐村工作隊6個(其中市派第一書記2名,幫扶單位有民政、殘聯、團縣委、城廂中學、廣電網絡公司)。截至目前,現有脫貧不穩定戶18戶55人,邊緣易致貧戶18戶59人,突發嚴重困難戶51戶170人;共計三類戶87戶284人。2021年8月,我鎮被確定為區縣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二、歷史沿革土城鎮境內早前盛產甜橙,當地人稱其為“土橙”,意為本地橙子,因“土城”與“土橙”諧音,以此冠鎮名。清屬石門里九甲。民國屬第二區湯家鄉。1949年12月解放后屬第五區湯家鄉。1953年3月劃鄉建鎮置土城鄉。1958年8月改稱土城人民公社。1984年3月復置鄉。1992年6月并和平鄉為轄地。1995年5月轄區調整,拆分為土城、和平兩鄉。2005年8月全縣行政區劃調整,轄原土城鄉及和平鄉所屬行政區域,共12個行政村。2015年12月28日,撤鄉設鎮。三、點位介紹(一)平陽村。平陽村位于土城鎮東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4.5公里,全村幅員面積9.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7畝,林地面積7727畝;最低海拔625米,最高海拔1400米。有4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320戶1032人,常住人口170戶580人。有黨員30名,其中外出流動黨員13名,入黨積極分子3名。2017年建成魚塘15畝,2020年引進湖北省宜都市天江漁業有限公司進行承租,養殖中華鱘1.5萬尾、鱸魚6.5萬尾,每年給村集體分紅6.5萬元。為了打造全縣“冷水魚生產基地”建設,擬在平陽村3社建設鱘魚養殖基地40畝,在土城社區趙河壩建設冷水魚養殖基地30畝。擬向水利局爭取項目資金1500萬元完成河堤建設,向農業農村委爭取項目資金500萬元完成水渠、入場道路建設,招商引進企業完成魚塘、排污、生產用房等建設(初步完成了2家企業意向性投資)。建成后,增加村集體經濟30萬元/年,稅收30萬元/年,帶動就業20人/年。??????????????????????????????(二)和平村。2005年9月,原和平鄉撤銷,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土城鎮管轄,更名為和平村。全村幅員面積8.8平方公里,林地面積8760畝,耕地面積2152畝,轄5個社,總人口387戶,1387人。創新“村租企用”模式,村集體從農戶手上整體流轉土地,再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為基本組織形態,結成利益聯結體,利益共享。一是加成臘肉加工。2022年財政投資90萬元,企業投資200萬元,建成臘肉加工廠,每年給村集體分紅3萬元。二是建成魔芋加工廠。近年來為切實做好持續壯大產業規模,積極探索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新路徑,全面推進產業振興,全鎮發展魔芋約2500多畝,計劃五年內發展10000畝。我鎮投資450萬元建成魔芋加工廠1座。建成后,具備年加工鮮魔芋3000噸,產精粉250噸能力,產值1700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10萬元/年,增加稅收20萬元/年,增加就業30人/年。三是建設三峽漁業特色種苗繁育場。引進重慶市三峽生態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在和平村投資5000萬元,占地面積約120畝,建設三峽漁業特色種苗繁育場,可兼容對多品種魚類進行繁育(如鱖魚、鱘魚、巫溪當地特色錢魚、云南盤齣等)。項目建成后,以“優鱸3號”為例,年可生產水花3億尾,生產200尾/斤規格魚苗1600萬尾。年產值可達2300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35萬元/年,增加稅費100萬元/年,帶動就業30人/年。???????????????(三)平安村(金子山莊)。平安村與城口縣東安鄉接壤,幅員面積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12?畝,林地面積37648畝,退耕還林2079畝,轄4個社,戶籍人口139戶496人。一是“三變改革”試點村。以股權為紐帶,有效將全村各類分散的資源要素聚集起來,以“人口股、土地股、資金股等”形式,在分配過程中推行“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固定收益+股份分紅”模式保障農戶基本收益,即在保底分紅的基礎上增加資產的收益性分紅,從而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轉變,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增添動力。二是成功人工種植巖黃連。巖黃連本來只能野生生長,沒有人工培育的先例。平安村經過一年的摸索、實驗,終于人工試種成功。目前,正大力推廣種植,種植面積約為10余畝。品質好的干巖黃連能賣到4000元/公斤,而且供不應求。三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總投資3000余萬元,占地面積15畝,建成金子山莊,主要從事鄉村旅游開發。公司年產值100余萬元,現有員工20余人。土城鎮2020年整合10個村發展村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資金300萬和2個中央財政資金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100萬元,及地票資金30萬元,合計430萬,建設大坡扶貧農莊項目。建設過程中,因地理位置及實際需求,通過與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會商,經鎮黨委會研究,對部分項目進行技術變更,重點是主體增加一層、標高增加3米、擋墻調整等方面,聘請三方公司對該項目進行結算審核,審定金額為580.264893萬元,加上二類費用,合計差口資金200萬元。解決差口資金后,兩個扶貧農莊有效運營。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擬將土城鎮平安村打造成AAA景區。
    查看更多
  • 巫溪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巫溪縣國民經濟和社會...
    巫溪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巫溪縣委關于制定巫溪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政府關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及政策取向、引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十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縣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查看更多
巫溪縣馬鈴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
查看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海宁市| 三亚市| 邛崃市| 田林县| 介休市| 金川县| 保定市| 绥化市| 新邵县| 峨眉山市| 双峰县| 谷城县| 钦州市| 得荣县| 阿合奇县| 双江| 屏边| 女性| 惠水县| 广水市| 沂水县| 常州市| 手机| 贺兰县| 桐梓县| 黑龙江省| 彰化市| 洞口县| 手机| 婺源县| 社会| 集贤县| 会东县| 巴里| 临沂市| 筠连县| 时尚| 卓资县| 绍兴市| 玉山县|